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节生产发展





  冶炼一分厂,原是镍铁矿冶炼试验工程,即731援阿工程。1965年投建,1968年5月竣工,并相继进行镍铁矿“火法”冶炼试验。其中一座容量为8000kva矿热电炉101#炉试炼镍铁,另一座8000kva矿热电炉102#炉生产羊钢(生铁),10吨电弧炼钢炉炼钢。到1970年初,已生产镍铁(含n:15%)594吨,生铁3432.4吨,镍铁渣3033.7吨,渣中以氧化亚铁形态存在,含量为60%,全部外调联试。

  1970年5月,根据冶金部在上海召开的“援阿联合企业方案审定会议”决定,横钢停止试验“火法”冶炼镍铁,由上海冶炼厂进行“湿法”冶炼镍铁试验。

  1970年下半年至1972年又继续生产镍铁1109.55吨,生铁6459.17吨,电炉钢8954.11吨。

  1972年7月,为改变横钢厂硅铬合金原料依靠外地供应的被动局面,经浙江省重工业局同意,对原半钢炉(102#炉)改造,转炼碳素铬铁。8月起改炼硅铬合金,1973年7月,对镍铁矿炉(101#)炉进行改造后生产碳素铬铁。同年10吨电弧炼钢炉停产。

  自一车间改炼硅铬合金和碳素铬铁以后,完善了横钢厂铬系合金的生产工艺,扩大了铁合金生产的能力。但由于“文革”期间极“左”路线的干扰,使当时车间生产一直处于徘徊状态。生产指标较差,造成横钢厂三年(1971、1972、1975年)亏损的主要单位之一。1977年开始,生产逐步走向正轨,产量、质量稳步提高。为了提高硅铬合金的质量,满足精炼铬铁生产的需要曾在1972年,车间技术员根据上钢一厂炼钢摇包脱硫工艺的经验,引用于硅铬合金摇包脱碳的设想,于1973年10月在车间领导的支持下,由车间技术员自行设计,由四车间(现为机修分厂)加工制作摇包脱碳装置。在“文革”极“左”路线的影响下,未投入试验。1978年4月17日,一车间领导组织技术人员、工人,参加进行摇包脱碳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严格的科学试验,至5月此项试验获得成功。硅铬合金的一级品率由1977年的39.8%提高到72.13%,1979年3月硅铬合金摇包脱碳新工艺获得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8年12月,一车间为了提高硅铬合金的产量,在冶炼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钢屑试验,改善了炉料的透气性,有利于二氧化硅的还原,使产量、质量指标得到提高,一级品率从原来的72.13提高到85.10%,平均日产从24.86吨提高到28.44吨,比原来增产14.41%,单位电耗下降11.83%。

  1979年一车间对101#炉液压系统进行改造装上罐阀自动关闭装置,克服了停泵时跑氧气的现象,同时解决了漏油问题。此项改造成功使油泵缷荷时间延长,从此延长油泵寿命,节约液位计4台,压力表4只,罐伐2只,价值14720元,保证了液压系统正常运转,减少了检修和停炉时间,为优质高产创造了条件。

  同年对102#炉(8000kva),用伺服阀实现了恒功率自动控制试验,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数据,填补了铁合金生产自动化控制的空白。

  1978年4月和1980年12月,先后对101#、102#炉进行电极直径扩大改造,直径从8000m/m扩大到8700m/m,扩大了电炉浴池反应坩埚区域:提高了电极烧结质量,为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

  1980年1月,一车间101#炉进行碳素铬铁低注法新工艺的试验获得成功,克服了商品碳素铬铁的带渣问题,提高了产品回收率。

  几年来,一车间经过挖潜、革新、改造和科学试验,碳素铬铁产量、质量指标不断创新,与1977年相比,碳素铬铁产量从6562吨,1978年提高到9063吨,1979年10548吨。1980年碳素铬铁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超过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碳素铬铁产量为8866吨,单位电耗从1977年的3758度下降到3111度。名列全国第一,铬的回收率从84.32%提高到92.42%。单位成本下降34.58%,当年101#炉被冶金部评为全国红旗炉称号。1982年起碳素铬铁被评为省优、部优产品,1981年、1982年该产品先后出口日本国。产品质量深受欢迎。

  1983年8月起,一车间又采用了硅铬合金“热推皮工艺”(脱碳处理),进一步提高了硅铬合金的内在质量,为三车间精炼铬铁提供了理想的原料。

  1983年8月,车间拆掉原设计的10吨炼钢炉,并由北京钢铁研究设计总院设计的3吨纯氧顶吹转炉,由湖南衡阳重型机械厂等单位联合制造,于1984年6月,由本厂自行安装建成,投产冶炼转炉中铬。1986年2月,在国内市场线材短缺的情况下,为开发新产品,3吨转炉在枯水期,供电量不足的生产间隙,试炼沸腾钢,但效果不好而停炼。后3吨转炉一直冶炼中铬产品。

  1987年3月,根据总工程师的建议,用101#炉碳素铬铁电炉转炼硅铬合金,解决了丰水期抢电生产时矽铬合金供不应求的困难,此项转炼节资百万元。

  1984年至1989年,企业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经过技术革新、挖潜、改造,产品质量、质量。不断刷新。碳素铬铁和硅铬合金,分别从1984年的10544吨和7579吨,1989年提高至18000吨和8800吨。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一直保持在1980年以来的省优、部优的水平上。

  冶炼一分厂近年来,在加强生产管理的基础上,狠抓丰水期抢电生产,1984年至1988年,在供电充裕的丰水期。在分厂不增劳动力的情况下,抽生产技术力量,到原粗炼车间增开2台闲置的电炉,抢电生产碳素铬铁。5年中增开电炉多生产碳素铬铁16708吨。多生产硅铬合金1104吨。冶炼一分厂自1972年进行炉子改造,挖潜革新以来,至1989年底累计生产碳素铬铁173015吨,硅铬合金107413吨,转炉中铬33325吨。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