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节动力分厂





  动力分厂前身是一、四、五车间的下属单位,即制氧站,冶炼一车间的配套工段,水泵房属四车间的供水工段,煤气站是五车间的衍生单位,1983年6月由三个单位组成二车间,1988年7月改名为动力分厂。

  动力分厂位于横钢厂钢材仓库的东北面,它包括制氧站、水泵房、煤气站等部门,负责供应全厂生产、生活用水、用煤气、氧气、风等职能分厂,共有建筑面积4027.40平方米。

  全分厂共有职工123人,其中女职工33人,占职工总数的26.83%,职工中有生产人员113,管理人员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38人,有高中文化的32人,中专文化程度5人,大专以上文化1人,其他属小学文化的职工。

  分厂设正、副厂长2人,建立党委直属的党支部和相应的分厂工会,下属三个工段15个班组。

  主要制氧设备有:150m3/时制氧机3套,120m3氧气球2只。

  主要供水设备有:12sh-6水泵4台,10sh-6水泵2台,10sh-9水泵4台,1000kva动力变压器2台。

  主要煤气供应设施有:3000m3气柜1只,5000m3气柜一只。

  主要空压设备有:10m3空压机1台,6m3空压机1台,20m3空压机3台。

  现有厂控设备72台,总重量122吨,总装机容量3242kw,设备原值211.92万元,净值132.3万元。其中:主要设备29台,重量92吨,装机容量2704kw,全分厂现有固定资产429.82万元,净值266.9万元。

  生产发展

  动力分厂制氧工段又称制氧站,位于厂区回水池北侧。原属一车间管理,1976年划归四车间,1983年6月划归动力分厂。

  1968年投建1970年10月建成投产,装有1-15/50型制氧机1台,制氧量150m3/h,装有2-2.833/150型氧压机2台,每台氧压量150m3/h。1970年10月至1983年,平均每天开机8小时左右。1970年至1972年,生产的氧气主要用于一车间炼钢炉吹氧脱碳。1972年,一车间转产粗炼铬铁,炼钢炉停产后至1983年,生产的氧气主要用于一车间101#、102#炉吹铁口。1983年3吨氧气顶吹转炉援建,为使生产设备配套,制氧站扩建,扩建后的制氧站增设5l-16/50型制氧机2台,每台制氧能力150m3/h,安装2-2.853/150型氧压机3台,每台氧压力150m3/h。1984年投产后至1989年生产的氧气主要用于转炉冶炼中铬,其次是101#、102#炉吹铁口。转炉生产正常,制氧站每天开制氧机1台至2台,开机24小时,转炉停炉时,每天开机约2小时。氧焊工切割焊接钢铁用氧和医院用氧等,均由制氧站供应。1984年前,制氧站生产的实裕氧气支援建德县有关单位。1984年后,随着制氧能力的增强,氧气外销量增加,销售面从建德扩大到兰溪、浦江、淳安、桐庐等地。

  供水系统由一、二、三泵房组成,原属四车间管理,1983年7月,划归动力分厂(原二车间)。

  一泵房位于寿昌江北岸,是厂生产、生活用水的第一供水站,1960年投建,1963年7月建成使用至1966年下半年,安装2台4ba-8型水泵,流量为70~120m3/h,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12小时,731工程上马后,改用2台10sh-6a型水泵,流量为342-540m3/时。并延用至今。1968年7月,一车间投产后至1984年,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15小时。1984年,一车间转炉投产和1989年冶炼二分厂201#炉投产后,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22小时。

  老二泵房于1963年7月建成使用至1966年下半年,泵房内装水泵4台,2台3ba-6a型水泵供生活用水,流量为30-70m3/h;2台7x-13型水泵流量为80m3/h供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10小时。生产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24小时。三车间停炉期间不开。731工程上马后,二泵房扩建,生活用水泵采用2台4ba-8型,生产用水泵采用4台10sh-9型流量为324-576m3/h。1967年至1978年,生活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10小时。一车间投产后至1978年,生产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2台,开机24小时,炉子停炉停开。1972年粗炼车间上马,新建一座供生产用水的三泵房,泵房内装水泵6台,其中:12sh-6型水泵4台,q=590-936m3/h,10sh-9型水泵2台,又新建一座供生活用水的二泵房,泵房内装10sh-9型水泵2台。新二、三泵房于1978年建成使用至1984年,生活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15小时。1984年至1989年,生活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约22小时。1978年至1983年,生产用水泵平均每天开水泵1台,开机24小时。1984年至1989年,转炉和201#炉相继投产后,平均每天开水泵2台,开机24小时。停电停开。

  生活用水处理,1963年至1972年,在一泵房送来的原水中,加入明矾和漂白粉后,经过沉淀送入生活水塔,供生活用水。1972年增设2只过滤池,生活用水处理增加了一道过滤工序。1984年,增加了一道加氯消毒处理工序,生活用水质量进一步提高。

  厂生活用水的废水,无毒、无污染,排入附近田畈水沟,支援农田灌溉。

  1972年8月3日,寿昌江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当洪峰到达寿昌江铁路大桥时,一泵房职工集体宿舍,泵房外的集水井,顿时被洪水淹没,大水满入泵房内。车间领导及时赶到现场和一泵房职工一起奋力抗洪抢险,避免了损失,确保了正常供水。

  生活用煤气供应工段,由煤气供应组,煤气检修组,空压房组成。

  钨钼分厂煤气站于1970年建成投产,属钨钼丝生产配套设施,生产水煤气,为充分利用钨钼丝生产中的剩余煤气,1983年4月,煤气使用从生产扩大到生活。生活用煤气的产用流程是:将煤气站的煤气先输入蓄气柜,再从蓄气柜经煤气管输送到生活区。煤气使用至今安全无事故。

  空压房没在冶炼三分厂冶炼跨西头厂房内,原属三车间管理,1983年7月划归动力分厂。现有6立方米/小时和10立方米/小时的空压机2台。空压房的生产任务是及时向冶炼一、二、三分厂冶炼电炉供应压缩空气,风管总长67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