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760章:南梁北魏(1 / 2)

第0760章:南梁北魏

南北朝后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三足鼎立”时期。

公元534年,曾经强大的北魏一分为二,西魏、东魏并立,宇文泰与高欢针尖对麦芒、常年殊死对抗;同时,南边则有对这一局面喜闻乐见的萧氏梁朝。

在初期,北周是毫无疑问的最弱一方。

在这里,也代表着现在的南宫世家……

当时的南朝梁正处在史上最好时期。

一方面,自从北魏孝文帝死后,一度让南朝喘不过气的北魏走上了下坡路,让刚刚建立的梁朝对外军事压力大为减弱。而初期的梁武帝萧衍也比较励精图治,他扭转弊政、提倡节俭、博采众议、选拔人才,实行温和的对内政策,大力发展国内的经济和文化。那时的南朝各地,要么“江湖诸州并得休息,仓廪充实”,要么“襄阳左右,田土肥良,桑梓野泽,处处而有”,或者是“姑熟饶旷……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字高薨,阡陌如绣”。

另一方面,随着北魏末年陷入内乱,南梁大举北伐,一度收复淮北多地,并夺取汉中,在三国对峙格局中一度处于有利地位。

如果说南梁经济最强,那么东魏则是综合实力方面的龙头。它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其一,东魏的统治核心地区是冀州。十六国以来,北方战火激烈、政权更迭频繁,无数曾经富庶的地区饱受摧残。在北魏统一北方后的百余年中,冀州作为统治中心,成了最为发达之地,它号称“国之仓储”,强盛的物质基础面对南朝也不遑多让。

其二,高欢作为鲜卑化的汉人,拥有双重文化背景,特别“善抚夷夏”。他采取了一种妥协调和的折中策略,一方面推行民族调和政策,以“鲜卑为客,为汝击贼;汉人为奴,为汝耕作”的比喻,缓和了一度激化的矛盾;同时,他任人以才,广泛接纳各民族顶尖人物,比如鲜卑的尉景、厍狄干,汉族士人高昂、封隆之,高车人斛律金,匈奴人破六韩常、万俟普,羯人侯景等等。

由于这种团结各种群体的气魄与能力,相比较之前简单粗暴的尔朱氏,高欢在北方深得人心,连西魏宇文氏也坦陈:“高欢之抚河北,甚得众心,虽乏智谋,人皆用命,以此自守,未易可图。”

至于西魏,有突出的短板,也有宝贵的优势。

西魏的诞生,本身就是个意外。当初尔朱荣被孝庄帝诱杀后,高欢抓住机会兴起,为了拿下关中地区,他利用侯莫陈悦除掉了关中大都督贺拔岳。

正当关陇军人们群龙无首之际,凭借前期优异表现、宇文泰被推举为带头人,让高欢的美梦化为泡影。

随后,宇文泰采取坐观天下的姿态:一方面,他不接受高欢的招降;另一方面,虽名义上对北魏皇室称臣,但却从不真正响应孝武帝的勤王要求,总是以各种借口推脱,据守关陇、保存实力。

依靠这种两面做派,宇文泰打着北魏的旗号彻底平定关陇,随后又接受了与高欢撕破脸的孝武帝,从此北魏正式分裂,宇文泰也成了西魏的实际掌权者。

西魏的统治核心地区是关中,这一地理名词我们很熟悉,自先秦以来它就是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当初的秦王朝、西汉王朝,无一不是依托于这里才开创了强盛帝国。

但在过去的数百年间,关中却是饱受战乱冲击最严重的地区。这里作为各方争相争夺的战略大本营,先后见证了多个政权的更迭;而每一次改朝换代,就是一次巨大浩劫,只是在前秦时期曾短暂地享受过盛世。在一轮轮战火的摧残下,关中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所遭受的破坏令人触目惊心。

因此,在北方分裂初期,宇文泰一方曾长期处于劣势,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军事,都无法与东魏匹敌。而高欢也利用这一点,抓紧机会连续对西魏发动猛攻,试图不给对方任何喘息之机、将其扼杀在萌芽中。

因此,在三足鼎立初期,西魏长期处于守势,形势谈不上乐观。

然而,其后的结果却出人预料。

公元549年,南梁爆发侯景之乱,梁武帝萧衍饿死于宫中。随后的萧氏子弟陷于内乱,北方两强趁机南下,其中,公元550年取代东魏的北齐夺取了萧梁江北淮河两岸之地;而西魏则夺得巴蜀及荆襄等地,南北格局彻底失衡。

到了公元557年,西魏从历史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北周;而在南边,陈霸先建立陈朝,南梁退出了历史舞台。

又经过20年,即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天下再度从三足鼎立回到南北对峙;12年后,取代北周的隋朝灭掉陈朝,当初西晋灭亡后就陷入近300年分裂的华夏大地,终于再次实现了大一统。

由此可见,曾经处于弱势的西魏/北周,不单单是战胜了东魏/北齐,而是扛起了结束分裂、影响历史走向的重任。那它的成功秘诀在哪?

咱们可以把原因归为两方面:客观上的地利、主观上的人和。

客观原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地肥饶,可都以霸”;“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关中地区易守难攻,而且从地势角度而言,面对关东有着居高临下的俯瞰之势。这种特殊的地理优势,让它长期主导了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进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何等的势如破竹;

刘邦定三秦,其后挥剑东进、战胜不可一世的霸王,何等的令人振奋;

十六国时期的氐族政权前秦,依托关中形胜之地,竟创造了一统北方、造就当时唯一治世的壮举......

因此,对于宇文泰来说,虽然短期内综合实力处于下风,但有历史上诸多案例为指引,退而据守关中、进而夺取天下,并非毫无可能。他需要的只是两大前提——敌人犯错、自身争气。

巧的是,这两点都具备了。

积极上进的关中集团、犯下致命大错的对手。

东西魏并立的大幕拉开之后,为了抗住虎视眈眈、疯狂进攻的高欢,宇文泰一方面依靠地利顽强迎击,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提升自我实力。

他以恢复先秦时期的周礼为名厉行改革,推行均田制,以此为基础建立府兵制、打造一支凝聚力极强、能征善战的新型军队;

颁布了著名的六条诏书:“先治心”,即治民者对自己严格要求,奉行儒家的仁义、忠信等良好品德,端正认识,以身作则;“敦教化”,即扬道德教育,培养百姓的良好品质;“尽地利”,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擢贤良”,选贤任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恤狱讼”,严明刑罚、公正公平;“均赋役”,调济贫富,避免两极分化。这六条,个个有的放矢,涉及西魏国计民生各个方面,极大提升了综合实力。

从结果来看,宇文泰的改革,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极大缓解了民族矛盾,形成了“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的关陇集团。这两大基础不仅为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甚至还为其后隋唐的先后兴盛打下了根基。

西魏/北周的对手则是另一番情境。

高欢家族继承了富饶的关东,却也未能摆脱北魏末年的深刻矛盾。

当初的六镇起义之所以爆发,原因是军镇将士与腹地权贵之间日益加深的阶级与经济矛盾。北魏在艰难镇压这一声势浩大的战乱后,将大量降卒从北方军镇迁徙到关东,以图拔其根本、斩草除根。然而,这些矛盾还未解决北魏就走向灭亡,占有其统治核心区的东魏/北齐不得不继承这一历史遗留问题。

而“善抚夷夏”高欢,虽然短暂实现了各民族的统一和谐,但这只是他个人能力的体现,从未形成制度上的解决方案。在他死后,接班人虽然也试图推行过一些改革,但这些人要么突然癫狂,要么英年早逝,或者荒唐无道,有这样的领导者,再殷实的家底也经不起折腾,只能眼睁睁看着被西边的对手追赶、超越、击败。

至于曾经富庶的南梁,更没什么可称道之处。当初北魏陷入内乱时,萧衍曾集中精力励精图治,创造了安定繁荣的局面;但当北方一分为二、局势未定时,南朝却未能抓住机遇,而且在在政治上逐渐陷入腐败、混乱。其后野心勃勃的侯景投降,利令智昏的萧衍引狼入室,最终让南梁祸起萧墙、遭受巨大摧残,南朝从此彻底失去了问鼎天下的可能性。

用一句话来形容西魏/北周获胜的秘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虽然起步差,但宇文氏集团立足于形胜之地,其后以改革解决各类矛盾、推动国力发展,最终等待对手犯错、摧枯拉朽兼并敌人。

北魏时代是北方政权最繁荣的时期,在孝文帝改革阶段,每位融合了各方的民族力量,并且开放了各种经济制度,

所以使得北魏拥有了最为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按理来说,这时候的北魏有机会,统一融合北方,并且顺势拿下南方。

但悲哀的是,北魏的改革侧重政治经济文化却忽略了军事,最终六镇起义一声响,北魏居然东西开了,于是历史上的东魏与西魏的历史由此开始。

但可惜的是,东魏与西魏并没有继承北魏帝国的繁荣,他们在各自发展的前期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当时由于东魏与西魏的政权都是由军人政府组成,所以他们在夺得了国家的资源以后,开始忧虑整个国家的未来该往何处走。

不过平心而论,东魏的实力远强于西魏,而东魏政权由高欢掌握,西魏政权由宇文泰掌握。

在这时候东魏集团占据了六镇起义军队的主力,所以他先没有想着要如何改善国家的命运。

反而是集中优势兵力一定要灭掉可能会与他对抗的西魏政权。

按照历史的描绘就是,东魏政权每次找个时间就去攻打西魏政权,而西魏政权为了确保安全,

每次在黄河结冰之际都要跑过去把黄河上面的冰给迅速的打穿。

可以说当年一个强大的北魏帝国变成了两个松散的军人政权,而且这两个政权之间还有着巨大的矛盾。

但其实历史还是给予了他们一次机会,因为在分家的时候,东魏高欢集团拥有很强大的力量,

而西魏宇文泰集团兵力不多,所以只要高官发动军队可以随时灭掉西魏政权,然后一统北魏。

唉,可惜的是历史在给予更为强大的同时,却也给了西魏一条黄河,所以东魏的军队老是打不过去,而西魏的军队一直在那里垂死挣扎。虽然他们两个国家算是对立了起来,

但是老百姓却极度痛苦,北方打了那么多年的战争,急需要恢复生产,北魏政权刚刚建立起来的希望迅速被破灭了,因此,天下人都希望有个强力政权统一北方。

就在这一过程中,东魏与西魏其实都在拼尽全力想要成为新的北魏政权,想要建立起自己的天下,其实从这里开始来看的话,东魏政权很有可能取得胜利,

因为它的军事实力最强,而西魏政权实力最弱,并且还没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但真实的历史记载却出乎所有人意料,最弱小的西魏政权居然联合众人的力量成为了强者,而曾经号称强大无敌的东魏政权,却因为自己的自大而走向毁灭。

因此就出现了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强者自尊而死,但弱者却图强而强。

因为根据历史记载,东魏政权由于实力太过于强大,所以当时在整个帝国内部都是由军人占据着话语权,当时的高欢又是一个极度的民粹主义者,所以他不仅排斥北方的汉人,而且坚决的要保留鲜卑贵族的所有的习俗,而且还把军人里面的所有的习惯都带入到了中央政府。

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魏政权的军队战斗力的确大幅度的提升,毕竟所有的国力都指向了军队,但是整个国家的国力发展却非常不足,因为没有汉人政府的建立,所以高欢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治理,更重要的是他忽略了统治集团文人的力量,所以武将治国始终没办法突破国力的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欢的政权一代不如一代,东魏的实力逐渐老去,曾经战无不胜的那些军人也变成了害怕打仗的老油条。

反过来看西魏政权那边,宇文泰处在弱小的角度,所以她积极的想尽各种办法,就想要保住自己的地位,保住这个政权,因此他宁愿突破民族的隔阂与汉人合作,并且把汉人当成政治中心的主要人物。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当年他所携带的,北方6镇的军队非常的有限,所以他只能大规模的招收大量的汉人军队,所以在这一背景之下,他虽然短时间之内站稳了脚跟,但是他的政权已经由原先的鲜卑贵族统治变成了汉人政权统治的性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