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0785章:陷阵营(1 / 2)

第0785章:陷阵营

东汉末年的中原地区,有一支赫赫有名的重型装甲部队,名叫陷阵营。

陷阵营的统帅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又善于治军。因此,陷阵营外出作战之时,总是“将众整齐,每战必克”。

每次作战,都能取得胜利,这绝非吹捧之词。

比如,高顺攻打夏侯惇时,便一战而胜,战败的夏侯惇为此失去了一只眼睛,被人戏称为“盲夏侯”;又比如,高顺一个照面,便击败了有关羽、张飞相助的刘备。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将,却始终不得志。尽管高顺屡立战功,但吕布却不肯信任他;虽然高顺人品、才能俱佳,曹操却二话不说,将其处死。

吕布军事集团,因其主要成员大多为并州人氏(如张辽、张杨等人),所以这支军事组织也被叫做“并州军”。

并州是中原士族眼中的“边僻之地”,地方上的武将又“习于夷风”,所以并州军中的武将,为人总是“放荡不羁”,行事往往“轻佻粗野”。

又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州武将皆长于骑射。而作为集团的“老大”,吕布骑射之术可为当世一流,就连称其为“轻狡反覆”的陈寿,也不得不承认,吕布有当年“飞将”之勇。

此外,并州武将们还有饮酒的习惯。吕布虽然颁布过“禁酒令”,但他麾下的将领,还是忍不住关上自家大门,偷偷酿酒来喝。

有个叫侯成的将领,就曾因为一时激动,把自家偷酿的美酒拿出来献给吕布,反遭后者一顿毒打(见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为人粗野、善于骑射、又好饮酒,可谓并州武将的三大特点。可奇怪的是,高顺的所作所为,却恰好与他们相反。

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记载:“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

高顺为人清白,不饮酒,不贪图小利,与并州武将形成了鲜明对比。

非但如此,就连他统帅的陷阵营,这么一支典型的重型步兵,也不是并州武将所擅长的骑兵。

由此可见,高顺算是并州军中的一个“另类”。仔细想想的话,在并州军中还有一个人,与高顺的“速写”差不多,他就是陈宫。

陈宫其实有些“端着”,但人家是兖州当地的大名士,有此风骨不足为奇;可高顺一个武将,为何也是一副“清流名士”的做派呢?

高顺的事迹,散见于《三国志》、《英雄记》、《后汉书》之中。这些史料,都没有提到高顺的过往,因而也就“未能审其本末”了。

可在《太平御览》注引《陈留耆旧传》中,却再次出现了高顺的踪迹。此处记载不多,只有寥寥几字:“高顺,字孝父,敦厚少华。”

重点不是里面记载了什么,而是高顺这条史料的原出处,为《陈留耆旧传》,这是一本类似于地方人物志的书籍。

与之类似的,还有《襄阳耆旧记》以及《益州耆旧传》。裴松之注引《三国志》时,便从中引用了不少史料,如诸葛亮、庞统、刘巴、向朗等荆蜀才俊,皆榜上有名。

高顺能被《陈留耆旧传》收录其中,便能说明一个问题:他极有可能是出身于兖州陈留郡。结合此类书籍非名士不录的习惯,高顺非但出身陈留郡,还应该是当地的名士。

这个推论,与前面提到的高顺“为人有清白”的做派,是非常吻合的。

东汉时期的名士,要么经学通达,为一方大儒;要么是出身豪族,家族里面高官辈出。

巧合的是,陈留圉县还真的有一个高氏,乃州里名望,累世巨豪。

袁绍的外甥、汉末并州刺史高干,以及支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曹魏名臣高柔,都是陈留高氏之人。

倘若高顺也出身于这个家族,那么他身上的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第一个问题是:高顺是怎么成为吕布部将的?

从时间线来看,高顺与吕布的首次交集,大概率是在兴平元年(194年)。这一年,张邈、张超、陈宫等人趁着曹操外出,迎吕布入主兖州。

张邈为陈留太守,高顺为地方名士,他自然有机会随同张邈、陈宫一起加入到吕布集团之中。张邈败走之后,高顺和陈宫等人并非离去,而是成为了吕布集团中仅存的兖州士族。

陈宫备受吕布重视,而凭借与陈宫的“乡党”关系,高顺虽然不与其他凉州武人多有来往,但也能在吕布麾下勉强站稳脚跟。

第二个问题是:吕布为何对高顺不信任?

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记载:“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

高顺有将帅之才,为人也十分忠诚,尽管吕布也知道,却依然对他十分提防,还将其手中兵权夺走。究其原因,恐怕还是高顺的身份。

陈留高氏,与汝南袁氏常年通婚,彼此关系十分亲近。前面提到的高干,便是袁绍的外甥。

而吕布与袁绍之间,又有着深仇大恨。袁绍派去的人手,差点将吕布砍死在他的床上。以吕布多疑的性格,他又怎会相信与袁绍“沾亲带故”的高顺呢?

第三个问题是:曹操为什么要杀高顺,而留下张辽?

曹操杀高顺,与吕布不信任高顺的理由,大概是一样的。

在击败袁绍之后,曹操一直非常忌惮袁氏余党与一些亲近袁氏的世家。其中,陈留高氏与弘农杨氏是被曹操重点打击的对象。

据《三国志·高柔传》记载:“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事诛之。”

高柔因为与袁绍的关系,差点被曹操诛杀;而同样为“袁氏甥”的杨修,却直接被曹操借故诛杀。显然,高柔后来支持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正是因为曹氏对高氏的连年打压。

在这种背景下,出身陈留高氏的高顺,难免会成为曹操的“清扫”对象。

除此之外,高顺虽然颇有治军之才,但他却并非是不可替代的。换句话说,高顺之所以不被曹操接纳,也同样是因为曹营的“内卷”太厉害了。

论治军严整,于禁整治青州军时,便颇有西汉名将周亚夫之风;论先登陷阵,曾为曹操“帐下吏”的乐进,也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悍将;若再论清白威严,还有被尊为“军中长者”、有儒将风范的李典。

因而高顺之才能,放到曹营之中,便不算多拔尖了。

反观张辽,不仅被曹操所接纳,还大有一番作为。原因无他,此前担任骑都尉的张辽,能有效弥补曹魏政权在骑兵领域的空缺。

在日后的多次战争中,包括张辽的成名之战——威震逍遥津,其倚仗骑兵而造成的强大突袭能力,便曾数次扭转战局,从而取得了最终胜利。

只是可惜了高顺,未能马革裹尸而还,却屈死于吕布之下!

官渡之战的时候,曹老板和袁老板在前线打得正嗨,旁边一帮小弟摇旗呐喊。这个时候还有一帮人作壁上观,就等着看曹老板的笑话。

这些人里就有刚刚拿下江东的孙策,还有坐拥荆襄九郡的刘表。很多人说,东汉末年,老刘家气数已尽了,那么为啥大家都这么说呢?主要是老刘家这帮诸侯的表现,也忒让人伤心了。

第一,盘踞在荆州的刘表,看似就想着做个地头蛇,从来没打算进取天下。在他看来,能坐享荆州就是祖坟冒青烟了,其他的不敢想。

第二,龟缩在益州的刘璋,吃喝玩乐样样在行,让他为大汉天下做点事儿,对不起!小爷没工夫!

第三,幽州牧刘虞,虽说处于四战之地,可好歹也是一方诸侯。结果十万大军追击公孙瓒时,却因为妇人之仁一败涂地,连自己的脑袋都被人家给砍了。

第四,扬州刺史刘繇,这是个猛男,可惜他遇到了更猛的袁术和孙策。结果在扬州还没站稳脚跟就去世了。

这些可都是汉朝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比刘备的身份不知道要靠谱多少倍。可你看看他们的成绩,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难怪说汉室衰亡就在眼前了。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刘表。他在三国前期的出镜率相当高,虽然总在打酱油,但是身份地位相当高。

刘表也不是一开始就佛系人生的,刚接管荆州的时候,刘表别提多有精气神了。他为了成为荆州之主,开始拉拢荆州各地的土豪,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好帮手,甚至和荆州豪门蔡家联姻,以此换取蔡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