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夜阑京华第80节(1 / 2)





  “还在。”他强调。

  第63章 月是故乡明(3)

  1933年,日军空袭山海关。

  守军奋起抵抗,以血肉之躯苦守。不久,山海关沦陷。同年,热河沦陷。

  船运公司的办公桌上,有份报纸。

  首版刊登着山海关被轰炸后的黑白相片,一旁是南京政府签下的《塘沽协定》,丧权辱国的条款,允许日本人飞机巡视长城以北,等同于拱手让出了东三省和热河。

  她想到郑渡。运送这次长城抗战物资时,遇到义勇军的人,说郑渡面对日军疯狂进攻,兵力微薄,他在最后关头半步不退,扔掉军衣,只着白衬衫,握枪冲入敌阵……

  他若见到东三省后,热河也沦陷了,不知会作何感想。

  何未把报纸对折,放回棕红色的格子里。这报纸架,是百花深处搬来的。

  “长城上死了那么多将士,尸骨未寒,他们就签下了协议,把热河也让了出去,”她轻声又道,“割地比谁都快。”

  “还是有好消息的,第四次反围剿红军胜了,在呼吁停止内战,北上抗日。”召应升道。

  确实是好消息,唯一的一个。

  六月已是初夏。

  北平城内绿意浓郁,她从船运公司的四合院独自走出,已是深夜。她借月色,盯着院门口的石雕小狮子,口中衔着的石球早被小孩子们摸得光溜。

  车到跟前,她坐进去:“去百花深处。”

  方才看报纸架,连连想到百花深处的小院子。

  车驶过德胜门城楼,她仰靠在椅背上,望着月下的城门楼。

  长城以南,就是北平了。

  “百花深处没有人,二小姐要不要叫几个人过去?”

  “不用了,”她轻声道,“好久没去,想自己住一晚。”

  司机没再言语。

  胡同的样貌一成不变,狭窄土路旁没有灯光。月光倒是亮。

  她每回走过这里的路,都有一个院子喜欢敞开大门,像是好客之家。今夜亦是,她饶有兴致在门外停步,见个新媳妇模样的女人挽着发髻,抱着个奶娃娃,问屋里头的男人,出去打井水没有?

  倒是忘了,若没人的话,她也须独自打井水。

  何未从怀里掏出一把长形铁钥匙,到了自家院子,握住门锁,开了。

  推开院门,里头静悄悄的。

  老伯去年走的。因祖籍是承德,她特意让人送老伯还了乡。

  承德地处热河,而今已落入日本人的手,想扫墓都难了。

  此处虽无人住,定时均姜会过来打扫。

  她进了正房,反手想插上门栓,转念一想,院门锁上了,倒不必特意上一重重锁。她随手用一把红木圆凳挡住门。

  水是懒得去打了,和衣而眠一夜,明早回何府再说。

  何未把枕头和锦被从箱子抱出,铺在床上。泡了杯茶润喉,躺到被褥里。

  她这些日子安排协和医院里的医生和伤兵运送,几夜没睡好,脸挨到枕头上,便陷入了梦境。隐约被推到积水潭的荷塘旁,二叔摇着扇子,为她扇着风,温声道:“这四九城啊,总有人想占上,过去蛮夷想,后来八国联军想,都觉得是国都,占上了、烧了、毁了,把我们华夏的根就拔了。可惜啊,他们不懂我们中国人讲究变通,几千年过来,哪里没做过国都?国都在哪儿都不要紧,血脉才最要紧。”

  古城的风,伴着荷香,吹着她儿时的面孔。

  何未许久没梦到二叔了,心知是梦,不愿醒。纵然已在半梦半醒里,嫌锦被热了,却还是把魂魄定在幼时的身体里,对着二叔笑。

  哐当一声,她被惊醒,猛从床上坐起。

  珠帘外,有一个黑色影子弯下腰,扶起翻倒在地的圆凳。

  何未屏住气息,借着微弱的月色,隔着静止不动的一串串珠帘,盯着摆好凳子的人。

  “将军?”外头问,担心他安危。

  “没关系,”他对门外回答,“我太太把东西放错了地方。”

  他没留意内间,往熟悉的相片墙走,找寻台灯。

  上次何未搬家,把屋里的灯全收走了。他没寻到,原地站了几秒,脱掉西装外套,搭在高背椅上,随即朝珠帘这里走来。

  何未像还在梦里,或是不敢分辨这是梦境还是事实,她想把这一切牢牢记下。

  他的手,如同过去,撩开了珠帘。

  隔着满室月光,他缓慢停住步伐。他的容貌并不分明,但很清晰地,她能感觉到谢骛清的视线,如同过去一般,定在她身上。

  什刹海还在四九城内,没变,他的那双眼睛里透出来的目光也不曾变。

  何未轻轻呼吸着,没眨眼,眼泪已溢出来。

  “我刚才……”她哽咽着,哑着声道,“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