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六十二章肃然起敬(2)





  采访越深入,我的内心就越被更多的感动所充斥。

  “你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很辛苦的!”坐在学校门前的大石头上,我和王老师眺望看不到头的远山。

  “习惯了……做民办老师收入低,没地位,孩子妈妈跟着我也受了很多苦,她离开,我不怨她……等我以后转成了公办,她或许就会回来的……”王老师入神地看着无垠的天空,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期望。

  “你有没有想过带着孩子下山。”我看着王老师两鬓的白发,我想16年前,那里一定是乌黑的。

  “想过,可是,我走了,这里的孩子怎么办?乡里乡亲的,都是自己的娃,不能撇下他们不管,这做人,得讲良心……”

  看着王老师,我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一个16年前的高中毕业生,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却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给了这片大山,给了这山里的教育事业,这是一种何等壮丽的平凡中的伟大!

  采访结束,临走前,我把身上仅有的180元钱硬塞到王老师手里:“这点钱,给孩子们买书本和教具……”

  王老师执意不受,两人推诿起来,直到王老师看到我的眼圈开始发红,才勉强收下这钱。

  下山前,王老师带着全校同学排成整齐的队伍欢送我。

  “谢谢江叔叔,江叔叔再见!”

  我心中大恸,不忍再回眸,侧身摆摆手,转身急速离去。

  此刻,我特想把我的心情和感受告诉柳月。

  回到江海,我带着满腔的激晴和冲动,连夜赶写出了一篇人物通讯《大山深处的坚守》,将王老师的动人事迹和朴实无华的奉献精神尽我所能表达于笔端。

  当又一个黎明来临的时候,我写完了稿子。

  上班后,我即刻上交。

  在将稿件送交本报的同时,我还直接传真给了省委机关报《江东日报》和《中国教育报》。

  我又一次成功了,又一次在我的圈子里引起了轰动效应,报社的领导同仁见了我都交口称赞,说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中的佳作,肯定能获得省里今年的好新闻奖。

  刘飞脸上也带着赞扬和恭喜的表情,虽然我觉得那表情多少有些勉强。

  “真正的好新闻来自于基层,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群众,来自于实践,扑下身子抓好作品,江峰是一个好例!”马书记报社全体员工大会上对我进行了表扬。

  大家的赞扬虽然让我有些得意和满足,但是,我最渴望的来自于柳月的表扬却迟迟未到。

  我深深体会到,我此次收获的并不仅仅是一篇好新闻稿,我收获最大的是从王老师身上感受到的那种心灵的感动和思想的升华,我迫不及待想和柳月一起分享这种感觉。

  我知道,作为一个老新闻工作者,每天看报是必然的,柳月是一定看到了我发表在省报和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 了,那么,为什么我没有收到她的祝贺呢?

  我这才想起,昨天是周三,我应该收到柳月的信的,然而却没有收到。

  同时,柳月也好久没有给我打传呼了。

  又过了一周,我仍然没有收到柳月的任何消息和信息,我给她打传呼也不回。

  怎么回事?发生什么事情了?我的心里越来越不安,脑子里开始胡思乱想……

  我突然觉得有些不对劲,决定请假去西京看看。

  我带着忐忑不安而又烦躁的心情,直接到长途汽车站去坐车。

  在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一扭身,突然见到了站在我身边不远处的老三,在出站口正伸着脖子往里张望。

  我迅速戴上羽绒服的帽子,扭转身,不让老三看到我。

  一会,我听到老三在叫:“晴儿,过来,我在这里!”

  接着,我听到了晴儿的声音:“谢谢你,老三,这么冷的天来接我!”

  晴儿和老三说话语气很客气。

  “怎么样,去了省城学习半个月,收获大不大……”老三接过晴儿手里的行李。

  “挺好,学习很有收获,学习间隙,我抽空去拜访了几个同学,还替兰姐去看望了几个大学同学……”

  两人边交谈边向外走。

  原来晴儿去省城学习归来,老三来接她的。

  我无心去品味他们的交谈内容,像做贼一般,怀着难以名状的感受,等他们走远,急忙进站上车,直奔西京,直奔柳月。

  傍晚时分,寒风料峭中,我满怀期冀和不安,还有无端的猜疑和寂寥,抵达西京。

  从车站下车后,我给柳月打了个传呼:“姐,我已到西京。”

  我没有征得柳月的同意就来了西京,我不知道柳月会不会生气,但是,我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这么久没有柳月的消息,我心中已经快急疯了,如果再不来,或许我就真的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