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82章 莞宣现身说稻米(2 / 2)


众人闻听此言,兴奋起来,开始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

莞宣说:“河西走廊位于大汉西北边陲,干旱缺水,土壤含沙量大、盐碱化程度高、肥力低。

世人一向认为,河西五郡设在穷荒之际,天寒地冷遇夏而有霜,未秋而有雪,逢灾而有雹,不产丝棉不产五谷,艰苦莫甚,大非腹里可比,其农业种植的自然条件差,地域特色明显。

这是实话。

自从前汉在此设郡以来,农作物种植技术经历了波折缓慢的发展,目前可以说已有了较大的发展:

铁质农具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播种工具亦是较为先进的耧车,并根据耕作环境推行了能抗强风与干旱的代田法;

农作物品种亦日渐丰富,有胡麻、梁米、黄谷、土麦、白米、穬麦、黍米、黄米、白粟、胡豆、秫、糜、荠、茭、秣、谷、菽、麦、米等二十多种。

然河西走廊因地势高燥,气候寒冷,对于土地的利用尚不充分,农作物的种植习惯上一年仅种一季;

出现了‘种广而易荒,一岁不两获,十岁不五收’的现象,根本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轮作。

耕作方式多是指土地的休耕与换茬。

即今春为小麦,秋收后泡水耕耙,来春种粟或黍,再来春种亚麻或大麻,习惯上无冬作。

无论何种作物一年只一作,此为换茬;

如某地因种植年数稍多,地力渐减,或因耕作不便,往往令其休闲,而另垦其他荒地,此为休耕。

由于农业种植技术的粗放,致使河西作物产量不高,亩产量不过在百斤上下,一般不超过130斤。

在土地条件下好的地方,一亩地的收获可养活三个人,而在我们这里,三亩地的产量才能养活一个人。差距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这是张掖的实情。在座的地方官们虽说于农耕之事不甚了了,但大体情况还是知道的。

空闲问:“莞都尉,若是种植稻谷的话,难道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吗?”

莞宣说:“当然。种植稻谷有三个好处:

一是可以不用轮作,今年可以种,明年还可以种,这就等于是一亩田变成了两亩田,甚至是更多;

二是亩产量要高得多。

象我手中的这穗稻谷,亩产量当在三百斤以上,是小麦的三倍,等于是一亩稻谷顶三亩小麦及其他杂粮;

三是不与其他粮食争地。

大家知道,稻谷用的是水田,一般在河边及水源充沛的地方才能种植,而这些地方,以前我们张掖都是废弃不用的。

当然,如果说我们明年建起了水利设施的话,也可以将一部分原田改作水田,用来种植稻谷;

四是可以丰富我们的饮食。

以后,我们就可以吃上白花花的大米白饭了。

你们看,那些个南方人,一个个细皮嫩肉的;而我们,则是个个脸皮黑黑。

若是吃上白米饭,用不上几年,我们也会跟他们一样,出来一个就是白面书生,姑娘们也会更加水灵!”

众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

“诸位大人若有兴趣,散会后可着人提报种植亩数,以便我上报朝庭大司农,申请稻种。”莞宣说道。

各位地方官一片踊跃,纷纷要求在本地种植。